close

吳.jpg  

現代詩組複審--吳俞萱老師

 

(一)各別篇目評論

 

【24】墮落之後

      三個章節運用音樂的賦曲式,意象與意涵如同相互模仿的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時間相繼進一支曲子之中,按照對位法(揉合了身體感受的「耳鳴」、存在的虛無本質「夢境」與真實情感的散佚源頭「父親」)組織在一起,造成詩意的迴環跌宕

 【19】火柴

    語言乾淨,語感極佳。童話與現實的對話,拓出通感經驗的感性層次空間。即使物質淨空而心靈回憶裝填太滿,個體仍在徒勞地排解那無法排解的愁緒。作者將獨特的情感經驗擴充為普世的生存境況描摹,釐析人我相遇之後面對分離的個體孤獨,將人我關係從寓言體拉高至神話結構。

 【41】最後的盛季

       結構內的語意變形和語句重複(沒有…,沒有…,沒有…),造成整體的意義層層堆疊,由主軸「盛-衰」的兩造擺盪,來將情人的失去、詩篇的亡軼、餘生的沉默……等命題,環環相扣,相互指涉,平穩而朗朗地結構出一個成熟的詩篇。

 【32】行走城市

        語句和意象繁複,將路的成形與人的褪形交相對比,寫出當代生活的僵局與突圍。幾個句子饒富韻味,例如:「烏雲正模仿候鳥聚集」、「某些結晶開口便淪為大雨/刺還沒長齊,還不能有果實」、「我是道路/在諸多道路上頭行走/偶而也忘記自己的身份」,而結尾四句深刻動人。

 【85】賭徒之城

     用字熟練,格局宏大,這位具有野心的創作者擅長大氣淋漓地鋪排思想,對抽象的時間、生命等探索,進行具象而層次豐富的推衍論述。第二段和第三段的銜接,別有洞見:「我們搏得歷史/卻輸給了時間……//我們輸給了時間。/以不斷解釋與意義填補/更多時間。」

【64】巴蛇

       對創世初生的生命圖景進行辯證式的想像,文句的推進極富音樂性,斷句的選擇亦展現出作者思維的韻律,而意象的累疊清晰繁複,是一成熟穩健之作。

 【86】影響

        此次入選的作品之中,罕見的嚴厲自省,既質疑社會價值,也質疑自己動念與行為的內在原因,將個體與群體的共犯結構,進行了一番爬梳與辯證:群體影響個體,個體影響群體。結局三句「我們就這麼/無意識的跨出下一步/推動歷史向前」精闢銳利。

【92】後人類學

       切入詩作的視角獨特,將人類的存在重新命名。透過一個後設的科幻的框架,一面探問一面反擊人類生活的所有構成,無情緒性的反諷,令最後一段呈現哀傷而深沉的輓歌調性。可惜詩作沒有將主題再次翻轉,所以從頭到尾略顯平板,僅僅在開頭突顯了靈光般的創意視點,未再深化。

 【29】熱帶的海水

     詩作的前半部透過散化的結構與淡化的語調,來將物我兩造的生命現象連繫在一起。後半激昂起來,形成一個高漲的戲劇性效果。最後一句的激問法,成功地將愛情的殉身感,直白地袒露出來。

 【24】地理課上

      雖然是簡單的結構、簡單的正反元素對立,卻製造出精準的情思意蘊。作者注意到尋常事物中的不平凡,所以能將內在情感與外在自然相互關聯,以小見大,將有憾的情愛關係,擴及為一種情感的地理學。

 

(二)總體評論

 我們試圖把神秘敞開,看一隻爬行動物在碎石之間,像我們以詞語穿過歷史而行。我們懼怕所有被時間留下來的物品同時丟失護身符,於是找尋詞語:為了說話,為了勾勒真實,為了引導自己何去何從。詩人,就是為語言進行防腐的心靈工程師,他們找尋新鮮的詞語,為這個世界重新命名,整頓生活中那不斷疊加上去卻漸漸失去力量的陳腐意義,拓寬詞語和心靈的邊界,讓它看向遼闊的地方,與其他詞語和心靈相互對應、滲透彼此的意義,產生新的想像空間,重建「表達」的路徑。

有多少種詩人,就有多少種好詩的可能。所以,我的第一個評審原則就是,不以自己既定的美學觀,去衡量各種異質而新鮮的聲音。我將自己歸零,觸探每一首詩作「說什麼?」又「如何去說?」,並試著認識每一個隱藏在文字背後的「作者意識」。我期待看見我沒有讀過的詩作,遇見一個新穎而躁動的靈魂。〈火柴〉、〈行走城市〉、〈巴蛇〉和〈影響〉都是這樣的作品,這些作者帶著自己明確的世界觀,穿越文字表層,一下就為我帶來感動與顫慄。而我的第二個評審原則是,作者能透過精準的意象,來調配自己的情感與思想,語意層層推進的同時,慢慢建構出一個結構完整的心靈宇宙。〈墜落之後〉、〈最後的盛季〉、〈賭徒之城〉、〈後人類學〉都是這樣的佳作。

 大多數的詩作呈現情感濃度高而情感深度低的愛戀囈語,這個主題點出了年輕創作者的核心關懷:「愛情之中的人我關係」,而共同的缺點一方面由於觀點的匱缺、經驗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出自未經鍛鍊的歌詞化語言、陳腐意象,因而無法貼近自己獨特的生命情景。若將自我縮小,內心才能容納更大的世界。所以,節制文字和情感的精鍊之作,〈關於愛情〉是特別少見的例子。而圖像詩〈動物農莊〉也是不落俗套的巧思小品,展示出創作者對文字和生命現象的洞察力。

 我是那麼相信,年輕,一如米蘭昆德拉在《簾幕》中所說的抒情歲月:「個體可以完全將重心放在自我身上,但無法看清楚周圍的世界,甚至沒有辦法對這世界做出判斷。」希望學生們不要太快,太快就從不成熟過渡到成熟。不要如此輕易,走出抒情態度。但也別忘了,我們遲早都要,從自己抒情世界的廢墟之中,重新生長出來。我給年輕的創作者以下這些建議:請再次問問自己「寫」這件事情為什麼必須?為什麼要「寫」?如果,想寫的欲望大於知道或感受到自己要寫的那份自然動力(追求「能夠寫作」的狀態,而不是真的有話要說),那麼,詩作就會清楚浮現這樣的造作意圖,反而磨損詩意。我的意思是,不要主動追求寫作,除非它自己衝出來。

此外,若誠實面對自己的寫作,發覺文字跟內心的距離很大,可能是文字無法追上情感,或是情感無法追上文字,又或是根本沒有情感所以文字沒有辦法著陸。遇到這樣的狀況,就先停下來,別太用力或執著於寫作這件事。當你真的不得不寫的時候,情感就會自然的出現,蓋過文字表面。也就是說,盡可能鬆綁你自己對於寫作的執念,專注於生活的每一觀察與行動,隨意寫下你的觀察心得,不要管寫下的東西是不是詩。詩是不能追求的,你衝向它,它會消失。寫作,原本就是一個面對自我的過程,若黑夜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雙溪現代文學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