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鄭聿.jpg

 

 

 

【總體評論】

詩應該被讀懂。讀不懂,問題不是出在作者本身,就是讀者的理解不足。或兩者皆是。但讀懂一首詩,需要先前做足功課跟長年的閱讀訓練,而讓人讀懂,更需要入門的技藝。大家都知道所謂詩的技藝是指什麼,反過來,它也可以是設下難關、令人無法任意跨越的門檻。這之間輕重明暗的拿捏,端看作者是哪種風格、哪種程度的詩人。

 

在這批年輕的稿件裡,我挑選佳句、佳篇的同時,也在找尋清楚自己在寫什麼的人,清楚筆下的每一字每一句要往哪裡去,即使不知道目的地也要知道大方向。創作之初,總有許多話想說、許多技巧急著運用,然而什麼都放進去的結果便是混亂無序。沒有經過剪裁、很快就拋出來的詩,不易讀到其核心、精華,可是核心要多顯露,要怎麼說、說得多深多廣,都是詩人的功課。當然,個人的天分也會影響詩質。

 

第二次評選雙溪,校園詩獎仍卡著一個尷尬的狀況:多數寫得太淺,整篇讀下來沒有藏匿、沒有詩意。這裡說的淺不是語言淺白。也不是情感淺薄,那是另一個需要累積的問題,而是處理得太簡單(甚至根本沒處理),像顆埋在土中卻容易鬆動的石頭,一踢開就看見坑洞缺陷。

 

也不只限於校園。那麼,是因為年輕的關係嗎?顯然也不是,這批稿件我還是看見像〈郊遊〉、〈白噪音〉這種比較隱晦、依舊給出有效線索的作品。其實就是用不用心、有沒有當成一回事罷了,而不是匆忙地寫、草率地投稿、僥倖地獲獎。

 

倘若你很用心、謹慎且長期投入,仍會出現另一層次的疑問:這是詩嗎?好詩是什麼?還可以寫多久?只能寫這個題材嗎?這些不斷跳出腦袋、浮現眼前的迷惑跟探索,有時生生滅滅輪迴好幾次,有時讓你半途放棄。而且這不單單發生在求學年少,步入社會後的疲倦崩壞上班族,如果繼續寫詩,還是會一直面對這等難題。

 

雖然每一個文學獎老是多人參賽、少數獲獎,但文學獎不是一條越走越窄的路。寫作才是。除了要寫到孤獨深度、寫到頂尖超群,還得想辦法撐久一點。說真的,校內外文學獎只是暫時淘汰、擊傷一些人,時間才是那個真正的暗殺者。不過,若是你志在獎金,不在文學使命,那多花點時間、用心寫出好的詩作,也能提高中獎機率,不是嗎?

 

 

【單篇評論】(8篇)

[04 密室逃脫]

是首有趣的短詩,站在不同以往的視角,為陳舊的諺語添了其他選項,有重生、重新打開一扇窗之感。但如果把前兩行的英文刪掉(因為跟後兩行的中文意思重複),也許這首詩會更俐落一些。

 

[07 一日的記憶]

談及失智或短暫記憶的病症,結構分成兩組,分別從空間(所在地)與時間(現在是我的冬天)切入。不過仍有些累贅的句子,讀起來的節奏也不太順。

 

[17 郊遊]

看得出作者甚有野心,整首詩除了保持詩質的密度,也屢煉佳句:「她湛深的小腹是注水的銀器」、「時間拍擊水面,新漆的鼾聲」、「罌粟躲在罌粟的花苞裏吸吮」,比起其他篇,文字是高明許多,卻也更紛雜。

 

[18 下午]

其實「下午」是一個很生活、容易切入的題材,幾句靈巧但日常的句子,便能營造某種下午才有的情景氛圍。這首詩有這樣的企圖跟努力,例如第二段,可惜結尾收得不妥。

 

[31 掩埋]

此詩只有兩段,首段悲觀消極,襯出後段之好:「黑土裡/爬出一朵白花/小小的花瓣/是我最好的部分」,頗有置之死地而後生、柳暗花明的況味。

 

[63 七日]

雖是寫亡後七日,在結構上,似乎也理所當然可以分成一到七組。只是其中幾組,不足以支撐、甚至跟其他組拼合起來的差異也不大。建議若要分成七組,彼此之間除了關聯,還要有一些發展或遞變。

 

[70 白噪音]

可以估狗一下「白噪音」,它有其定義、限制跟反義。在這批稿件裡,比較難得看見這類的詩,不但有「白噪音」在生活中的延伸義,也有思考跟想像。如果可以再修剪一下,便是極好的詩。

 

[73 我們相約淡水河邊]

這首初讀沒什麼特別,但多讀幾遍,情感可以漸漸咀嚼出來,尤其是後半部。題材不以創新為主,而小火慢燉地說出情景交融的詩句。

 

 

 

鄭聿.jpg

鄭聿

生於台灣高雄,住在台北永和。出版社編輯。著有詩集《玩具刀》、《玻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雙溪現代文學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